太阳病总纲

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1

  • 太阳病,脉浮,头痛,项紧,恶寒,发热。

太阳(大阳,巨阳)之气:膀胱腑气,上通足太阳膀胱经,即卫气,御外之气。卫气昼夜各行二五圈,目因而开合。“总六经而统营卫,温肥肉,肥腠理,司开阖,卫外而为固也。”体之太阳(表面)、经之太阳(太阳经)、腑之太阳(膀胱的气化)。

灵柩:”太阴主内,太阳主外”。

灵柩:”肾合三焦膀胱,三焦膀胱者,腠理毫毛其应”。肾(阴阳至根) ->三焦(水谷之道路,气之所终) ->膀胱(水府)。即人体阳气来源于肾阳,通过三焦膀胱而输布至皮肤,也带上了津液。阳气被郁则津液也被郁

灵枢:“少阳属肾,肾上连肺,故将两脏”。肾往上属于肺,合于膀胱,经过三焦的上下沟通,“故将两脏”,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才有大阳之气。
灵枢:“上焦开发,宣五谷味,熏肤充身泽毛,若雾露之溉,是谓气”。卫气既包含有先天肾气,也包含有水谷之气、呼吸之气。

卫气=先天肾气(肾阳)+后天脾胃水谷精微+肺宣发之气。

:邪气阻碍肺气宣降,导致肺气不利。

干呕,呕逆:邪气影响胃气通降,导致胃气不利。

发热而反脉沉者:少阴肾气受损。

脉浮:正气抗邪于表,营卫气血向外,所以脉浮。何谓脉浮?从脉象:如水漂木,“浮脉惟从肉上行”。从病理太阳表证。邪气初客体表,正气开始抵抗,气血向外,所以脉浮。“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”!无论病的时间有多长,只要还是浮脉,就反映气血向外,也就意味着邪气在表还没有解,“浮脉为阳表病居”,就不能用承气汤之类泻下。切脉之法:(轻),(中至肉筋),(重按至骨)。五体:人体的层次从表到里分为皮肉脉筋骨。浮脉用举法。

头痛项强(jiàng/qiáng):阳明在头额,少阳在头角,太阳在头项,头为三阳之通位(三阳经病都可头痛),头项为太阳之专位。灵枢:“经脉者,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,濡筋骨,利关节者也。”经输为静脉之疏通,不通则痛。强:顾盼俯仰不自如,觉得发紧,不是强直(痉病)。

恶寒:邪伤太阳之气,不能温煦肌表,所以恶寒。

发热:阳气闭郁于表。逻辑上恶寒先于发热。

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2

  • 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浮缓,头痛者,名为中风。


中风表虚证。风邪伤太阳之表卫阳之气。“风为阳邪,病位浅,至卫分未至营分。以阳邪伤阳气,所以热势重且快(伤寒是阳郁而发热)。

卫行脉外,营行脉内,卫阳营阴,卫在外为固,营在内为守。风客卫阳,卫之气强,称卫强。卫强则不能固密营阴。风邪善行数变,轻扬开泄,迫使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(营弱)。

刘渡舟:根据临床观察,中风的汗出不太多,和阳明里热证的汗出濈濈然、大汗不能相比,它的汗只是到皮肤湿润的程度。用手摸皮肤是干燥还是湿润,如果灼热而干燥,是发热而无汗;如果发热而皮肤潮湿有汗,是中风的特点。

中风恶风比伤寒恶寒轻,当风则恶,保暖可缓。而伤寒即使加暖其恶风寒也不能缓解。

恶风:其一,被风邪所伤,中风则恶风,伤寒则恶寒;其二,卫气伤,则恶风。
脉浮、缓:缓脉即脉较迟缓,不是紧张有力的,与伤寒的脉紧不同。因汗出营阴外泄所致。脉浮反映病在太阳之表,脉缓反映营卫不和,营阴外泄。
一般也可伴有头痛,与脉浮一样,在总纲中提到,这里省略

发热 ->有汗,身潮,觉得湿热 ->掀被宽衣 ->感风而恶风。

太阳病的表虚证与用黄芪实表的杂病表虚不同。




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曰伤寒。3

  • 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浮缓,头痛者,名为中风。


中风表虚证。风邪伤太阳之表卫阳之气。“风为阳邪,病位浅,至卫分未至营分。以阳邪伤阳气,所以热势重且快(伤寒是阳郁而发热)。

卫行脉外,营行脉内,卫阳营阴,卫在外为固,营在内为守。风客卫阳,卫之气强,称卫强。卫强则不能固密营阴。风邪善行数变,轻扬开泄,迫使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(营弱)。

刘渡舟:根据临床观察,中风的汗出不太多,和阳明里热证的汗出濈濈然、大汗不能相比,它的汗只是到皮肤湿润的程度。用手摸皮肤是干燥还是湿润,如果灼热而干燥,是发热而无汗;如果发热而皮肤潮湿有汗,是中风的特点。

中风恶风比伤寒恶寒轻,当风则恶,保暖可缓。而伤寒即使加暖其恶风寒也不能缓解。

恶风:其一,被风邪所伤,中风则恶风,伤寒则恶寒;其二,卫气伤,则恶风。
脉浮、缓:缓脉即脉较迟缓,不是紧张有力的,与伤寒的脉紧不同。因汗出营阴外泄所致。脉浮反映病在太阳之表,脉缓反映营卫不和,营阴外泄。
一般也可伴有头痛,与脉浮一样,在总纲中提到,这里省略

发热 ->有汗,身潮,觉得湿热 ->掀被宽衣 ->感风而恶风。

太阳病的表虚证与用黄芪实表的杂病表虚不同。


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